探花

探花新闻
云南“四好农村路”全国示范县巡礼①丨陆良县、泸西县、昌宁县
来源:探花        2025-08-26 11:07 【字体:

编者按:“十四五”以来,云南省累计创建“四好农村路”全国示范县21个,培育省级示范县50个。其中,陆良县、泸西县、昌宁县立足地域特色,将农村公路建设深度融入产业发展、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,以其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,生动诠释了“建好、管好、护好、运营好”农村公路的丰富内涵,被评为“四好农村路”全国示范县。

陆良县:路网织就枢纽,产业融合促振兴

地处滇中腹地的陆良县,依托昆明1小时、“麒沾马”半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,以“农村公路+融合发展”理念为核心,构建起“高速公路为龙头、干线公路为骨架、乡村公路为脉络”的综合交通网络。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649公里,实现了“县乡相连、村组相通”。

陆良县坚持“公路围着产业转、产业围着公路建”。近三年投入13亿元,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90公里,同步推进危桥改造和安全防护工程。发达的农村路网有效降低了农业运输成本,带动土地流转28.63万亩,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23家。蚕桑、蔬菜等产业规模效益全省领先,建成8个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基地、3个供港蔬菜基地及西南最大蔬菜冷链物流园(入驻企业30家,冷库670余座),成功跻身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。

在管养上,陆良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“路长制”,846条道路责任到人。创新“群众+公益性岗位”养护模式,结合绿美行动,完成公路绿化美化392公里,打造省级绿美乡镇1个、村庄2个,实现路域环境“畅安舒美”。运营方面,形成全域公交服务体系,开通陆良至昆明、曲靖城际公交及旅游专线,实现“出门有路、招手上车”;并依托三级物流体系,推动“客货邮”融合(开通线路80条),年均运输邮件快递20余万份,打通了便民富农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 

泸西县:“路产融合”典范,黄金通道连四方

作为滇东南的“四好农村路”双料示范县(省级、国家级),泸西县以“修一条路、造一片景、富一方百姓”为理念,深度实践“农村公路+”模式。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622公里,其中农村公路2327公里,实现100%村组通硬化路。

泸西聚焦顶层设计,科学编制规划,构建“一环七射五通道”交通网和城乡半小时交通圈,确保“产业布局到哪里,公路就延伸到哪里”。建设上,严控标准(路基宽≥6.5米),巧用“宽基窄面”策略节约资金,“十四五”投入2.63亿元提档升级公路399.5公里。管理上,三级“路长制”与村规民约结合,织密管护责任网。养护上,创新推行“路基加宽、同步绿化”、“交通出树、农户管树”等模式,“十四五”绿化里程1100余公里,植树12万株,打造了金向公路等生态绿廊。

泸西“路产融合”成效卓著:“农村路+高原特色农业”打通瓶颈,引进重点龙头企业15户,建成76个省级“一村一品”村。泸西高原梨出口东南亚,“小香葱”年产值35亿元成全国最大基地,成为G20、亚运会蔬菜主供地。“农村路+乡村旅游”串起阿庐古洞、城子古村等景点,形成“一小时旅游圈”,“十四五”接待游客1428万人次,收入153.2亿元。“农村路+工业园区”优化营商环境,吸引绿色铝等重大项目落户,预计年产值超千亿,带动就业超万人,实现群众“家门口增收”。

 

昌宁县:创新管养护路,特色产业绽新颜

昌宁县将“四好农村路”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核心引擎,坚持“建管养运并重”,以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为突破口,激活乡村内生动力。

针对山区交通瓶颈,实施硬化、拓宽与安防工程,将昔日崎岖山路变为产业跑道。大田坝镇文沧村路网便是缩影,畅通的道路直接带动了梅花鹿养殖和阳光玫瑰葡萄产业腾飞。养殖户张浩山因鲜茸运输时效提升而扩大规模,并开发深加工产品;葡萄合作社则因运输损耗降低、鲜果品质提升而打开销路,带火采摘旅游。

按照“三分建、七分管”,建立“谁受益、谁养护”机制。如大田坝镇将部分路段承包给村民马朝武日常维护,成效显著。全县构建“政府主导、部门协同、群众参与”养护体系,专项资金保障常态化维护,并应用信息平台监测路况、专业机械保洁及环保材料修路,确保“建得好、管得住、养得优”。

便捷路网如同指挥棒,引导要素入乡。除文沧村的特色种养业外,全县依托“四好农村路”涌现生态观光、非遗小镇、产业转移等多类集群,吸引青年返乡创业,“空心村”焕发新生。民生层面,道路畅通缩短了上学、就医距离;农村客运网络完善让“公交车开到家门口”;沿途文化设施与优美环境更潜移默化涵养乡风文明,绘就了产业兴、生态美、百姓富的幸福乡村新图景。

     |      分享到:
分享到微信×